主辦機構:
捐助機構:

第13集:義氣個氣

字源參考

相關章節+

子曰:「非其鬼而祭之,諂也。見義不為,無勇也。」(《論語‧為政》)

【意譯】

孔子說:「不是自己的祖先(不應該去祭祀)卻去祭祀,這是獻媚。看見應該挺身而出、仗義以行的事,自己卻袖手旁觀,這是怯懦的膽小鬼。」


子曰:「有德者必有言,有言者不必有德;仁者必有勇,勇者不必有仁。」(《論語‧憲問篇》)

【意譯】

孔子說:「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名言;有名言的人卻不一定有道德。仁德的人一定勇敢,勇敢的人卻不一定有仁德。」


公孫醜曰:「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,可得聞與?」「告子曰:『不得於言,勿求於心;不得於心,勿求於氣。』不得於心,勿求於氣,可;不得於言,勿求於心,不可。夫志,氣之帥也;氣,體之充也。夫志至焉,氣次焉。故曰:『持其志,無暴其氣。』」「既曰:『志至焉,氣次焉』,又曰:『持其志,無暴其氣』者,何也?」曰:「志壹則動氣,氣壹則動志也。今夫蹶者趨者,是氣也,而反動其心。 」(《孟子‧公孫丑上》)

【意譯】

公孫醜說:「我大膽地問問您:老師的不動心和告子的不動心(有何不同),可以講給我聽聽嗎?」孟子說:「告子曾經講過:『假若不能在言語上得到勝利,便不必求助於思想;假若不能在思想上得到勝利,便不必求助於意氣。』(我認為)不能在思想上得到勝利,便不去求助於意氣,是對的;不能在言語上得到勝利,便不去求助於思想,是不對的。(為什麼呢?)因為思想意志是意氣感情的主帥,意氣感情是充滿體內的力量。思想意志到了哪裡,意氣感情也就在哪裡表現出來。所以我說:「既要堅定自己的思想意志,也不要濫用自己的意氣感情。』」公孫醜說:「您既然說:『思想意志到了哪裡,意氣感情也就在哪裡表現出來。』但是您又說:『既要堅定自己的思想意志,又不要濫用自己的意氣感情。』這是什麼道理呢?」孟子說:「(它們之間是可以互相影響的)思想意志若專注於某一方面,意氣感情自然必為之轉移(這是一般的情況)。意氣感情假若專注於某一方面,也一定會影響到思想意志,不能不為之動盪。譬如跌倒和奔跑,這只是體氣專注於某一方面的作用,然而也不能不影響到思想,造成內心的浮動。」


公孫醜曰:「敢問夫子惡乎長?」曰:「我知言,我善養吾浩然之氣。」「敢問何謂浩然之氣?」曰:「難言也。其為氣也,至大至剛,以直養而無害,則塞於天地之間。其為氣也,配義與道;無是,餒也。是集義所生者,非義襲而取之也。行有不慊於心,則餒矣。我故曰:告子未嘗知義,以其外之也。必有事焉而勿正,心勿忘,勿助長也。無若宋人然。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,芒芒然歸,謂其人曰:「今日病矣,予助苗長矣。」其子趨而往視之,苗則槁矣。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。以為無益而舍之者,不耘苗者也;助之長者,揠苗者也,非徒無益,而又害之。」「何謂知言?」曰:「詖辭知其所蔽,淫辭知其所陷,邪辭知其所離,遁辭知其所窮。生於其心,害於其政;發於其政,害於其事。聖人復起,必從吾言矣。」(《孟子‧公孫丑上》)

【意譯】

公孫醜問道:「請問老師長於哪一方面?」孟子說:「我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詞,也善於培養我的浩然之氣。」公孫醜又問道:「請問什麼叫做浩然之氣呢?」孟子說:「這就難說得明白了。那一種氣,最偉大,最剛強。用正當方法去培養它,一點不加傷害,就會充滿上下四方,無所不在。那種氣,必須與正義和聖道配合;缺乏它,就沒有力量了。那一種氣,是經常集正義行為所產生的,不是偶然的正義行為所能取得的。只要做一件於心有愧的事,那種氣就會疲萎了。所以我說,告子不曾懂得義,因為他把義看成心外之物(我們必須把義看成心內之物),一定要培養它,但不要有特定的目的;時時刻刻地記住它,但也不能違背客觀規律去幫助它生長。不要學宋國人那樣。宋國有一個擔心禾苗不長而去把它拔高的人,他十分疲倦地回去,對家裡人說:『今天累壞了!我幫助禾苗生長了!』他兒子趕快跑去一看,禾苗都枯槁了。其實天下不幫助禾苗生長的人是很少的。認為培養工作沒有益處而放棄不幹的,就等於是種莊稼不鋤草的懶漢;違背客觀規律地去幫助它生長的就是拔苗的人,這種助長的行為,不但沒有益處,反而是傷害了它。」公孫醜問:「怎麼樣才算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詞呢?」孟子答道:「不全面的言詞,我知道它片面性之所在;過分的言詞,我知道它失足之所在;不合正道的言詞,我知道它與正道分歧之所在;躲閃的言詞,我知道它理屈之所在。這四種言詞,從思想中產生,必然會在政治上帶來危害;如果把它體現於政治措施,一定會危害國家的各種具體工作。如果聖人再出現,也一定會承認我的話是對的。」


註譯來源:

楊伯峻(2020),《楊伯峻四書全譯》(第一版)。北京:中華書局。


內容重點

  1. 中國人所謂的「氣」從來便很難說得明白。這裡的解說,轉述自錢穆《中國思想通俗講話》一書。
  2. 身心 (Body / Mind) 不可分割;道德要從身體力行,不能只說不練。能夠「見義勇為」是要長期下功夫,鍛鍊身心。


教學建議

  1. 同學有沒有因「強出頭」而後悔的經驗?又有沒有因膽怯而退縮的經驗?
  2. 一起實習「知言養氣」兒童版。


動畫文字版

義,就是去做些對的事,做事,當然不能只是坐着空想。義是行為,是行動,所以義,時常又會跟勇字相提並論,正所謂:見義勇為嘛。

勇,上面是個鐘,下面是力氣,勇氣,鐘聲噹 ── 地一響,渾身震動,力量也都一湧而出。

還記得義字,下面的「我」是一把鋸子,唔……(震音),義憤填膺,同樣是內心激動得抖動,有股氣快憋不住,將要爆發!所以我們會講義氣,也會講勇氣。

慢着,但是勇氣,會不會不過是血氣方剛,借機發洩,又或者,不過是受到當時的氣氛或者言語煽動,未必真正由自己內心的仁義所激發的呢?那就麻煩了,義,光坐着空想又不對;衝出去做,又怕不過是一時衝動失去理智,做了些自己根本未必真心想做的事,那該怎麼辦呢?面對兩難,孟子提出了他著名的:孜然羊肉!!!不對,應該是「知言養氣」才對!!

知言,就是明白別人七嘴八舌,到底是在說什麼。人人張口就來,每個都似乎很有道理,該聽誰好呢?你自己,何嘗又不是在七嘴八舌?你自己,又是否真的知道自己說什麼呢?那還未弄清楚之前,是否什麼都不要做呢?正所謂,多做多錯,少做少錯,不做不錯呢?

孟子反而會說,多做,少錯;越做,越不錯。這麼奇怪?祕訣,就在於「知言養氣」中的養氣。養,培養;氣,義氣勇氣血氣,這些氣,到底又是什麼呢?又怎麼培養呢?

話題先扯遠點,古代印度希臘都有提出過原子論,就是說世上萬物,都是由一些很細小,細小到不可以再分割的原子,好像拼積木一樣組合而成。古代中國人說的氣,就有點像原子論,但由氣積聚組成的東西,就包括思想、性情、習俗、風格啊這些抽象、非物質的東西,所以中文詞語會有脾氣、風氣、氣質、正氣、運氣,什麼都是氣。氣可以互相交流,互相轉化。就像血氣、勇氣、義氣,大家都是氣,所以能夠一起培養,一起結合。至於這些氣為什麼可以走到一起,就是因為志,志向,志氣。你先要肯定自己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,想世界變成如何。藉著志氣的帶領,自己就會努力不懈,智慧、體能、道德就會不斷增長,義氣、勇氣、血氣,互相融合補足,直到你跟古往今來,積聚在天地間的正氣連在一起,一股至大至剛、萬夫莫敵的氣充塞全身,這股氣,就叫做浩──然──之──氣!!!

說得那麼宏大,會不會越聽越頭疼呢?沒問題,我們再來一個實用兒童版。

一,是立志。知道是對的事就去做,看到錯事就發聲,自己想不想成為這樣的人?想,就答應自己,朝着這個目標走!

二,多思考。那什麼才算是對呢?同一件事,有人說對,有人說錯,尤其是我們這些小朋友,哪知道這麼多?要習慣萬一不明白,就尋找答案,去問問別人,自己又思考一下,別遇事不懂,就把它忘記了事。

三,練體魄。要見義勇為,身體也很重要。身體可能熱氣火躁,就會衝動惹事。又或者反過來,心跳加速腳軟口吃,有心沒力。多做運動,練好身體,別以為沒有關係呀!

四,小小都做。正所謂「莫因善小而不為」,那些什麼義氣勇氣正氣,都是一點一點的積聚而成。主動幫助人,看見對的事就做。萬一搞錯了,從錯誤中學習,總比動也不動好。

五,還是一:立志,智慧多了,身體強壯了,見義勇為的經歷也多了,又回到起點,肯定自己的志向,沒錯呢!讓志向更加堅固,好,又再來一、二、三、四,再做好一點!

當孟子說完他那些厲害的浩然之氣,他還說了個,大家都應該聽過的小故事:《拔苗助長》。是呀,仁和義,都是要時間培養才會壯大的。小朋友從小做起,不就剛剛好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