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辦機構:
捐助機構:

第19集:因為我鍾意

相關章節+

子貢問曰:「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?」子曰:「其『恕』乎!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」(《論語‧衛靈公》)

【意譯】

子貢問道:「有沒有可以畢生奉行的話呢?」孔子說:「那是『恕』道吧!自己所不想要的,不要加在別人身上。」


子貢曰:「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,何如?可謂仁乎?」子曰:「何事於仁!必也聖乎!堯、舜其猶病諸!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。能近取譬,可謂仁之方也已。」(《論語‧雍也》)

【意譯】

子貢說:「假若有人,能夠廣泛地給人以好處,又能幫助眾人過好生活,怎麼樣?可以說是仁德麼?」孔子說:「哪裡只是有仁德!一定達到聖德的境界了!堯和舜還辦不到哩!仁是什麼呢?自己要站得住腳,便要使他人也站得住腳;自己要行得通,便要使他人也行得通。能夠從身邊拿一件事作例子,推廣開去,可以說是實行仁德的方法了。」


子曰:「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。」(《論語‧學而》)

【意譯】

孔子說:「我不愁別人不了解自己,卻愁自己不了解別人。」


孟子曰:「愛人,不親,反其仁;治人,不治,反其智;禮人,不答,反其敬。行有不得者,皆反求諸己,其身正而天下歸之。《詩》云:『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』。」(《孟子‧離婁上》)

【意譯】

孟子說:「我愛別人,可是別人不親近我,那得反省自己仁愛是不是深厚;我管理別人,可是沒管好,那得反省自己智慧和知識夠不夠;我有禮貌地對待別人,可是得不到相應的回答,那得反省自己恭敬得夠不夠。任何行為如果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,都要反躬自省,自己的確端正了,天下的人自然會歸向他。《詩經‧大雅‧文王》上說過:『常順天意不相違,幸福都得自己求。』」


子曰:「古之學者為己,今之學者為人。」(《論語‧憲問》)

【意譯】

孔子說:「古代學者提升自己的品德,豐富自己的知識;現在的學者,卻在裝飾自己,給別人看。」


宰我問:「三年之喪,期已久矣。君子三年不為禮,禮必壞;三年不為樂,樂必崩。舊穀既沒,新穀既升,鑽燧改火,期可已矣。」子曰:「食夫稻,衣夫錦,於女安乎?」曰:「安。」「女安則為之!夫君子之居喪,食旨不甘,聞樂不樂,居處不安,故不為也。今女安,則為之!」宰我出。子曰:「予之不仁也!子生三年,然後免於父母之懷。夫三年之喪,天下之通喪也。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?」(《論語‧陽貨》)

【意譯】

宰我問:「父母死亡,守孝三年,時間太長了。君子有三年不去實行禮儀,禮儀一定會被破壞;有三年不去奏音樂,樂曲一定會失傳。舊谷已經吃光了,新穀又已登場,取火的木頭,一年一輪迴,喪期一年也就可以了。」孔子說:「你父母死了不到三年,便吃稻米飯,穿錦緞衣,你心里安不安呢?」宰我說:「安。」孔子馬上說:「你心安,你就去幹吧!君子在守孝期間,吃美食不覺得味道好,聽到好的樂曲不覺得快樂,居住坐立都不安,所以才不幹。現在你心安,你就去幹吧!」宰我退了出來。孔子說:「宰予真沒有仁愛呀!兒子生下三年,然後才脫離父母懷抱。守孝三年,是天下通行的喪禮。宰予對他父母難道沒有三年懷抱的養育恩情麼?」


子曰: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?」(《論語‧學而》)

【意譯】

孔子說:「學得了知識,按一定的時間去複習,不也高興麼?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道來,不也快樂麼?別人不賞識我,我卻不怨恨,不也是道德高尚的君子麼?」


子貢曰:「貧而無諂,富而無驕,何如?」子曰:「可也。未若貧而樂,富而好禮者也。」子貢曰:「《詩》云:『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』其斯之謂與?」子曰:「賜也,始可與言《詩》已矣!告諸往而知來者。」(《論語‧學而》)

【意譯】

子貢說:「貧窮卻不巴結奉承,富裕卻不驕微自大,這種人怎麼樣?」孔子說:「可以,但還不如安於貧窮而樂於道義,即使富裕而又謙虛講究 禮節的人!子貢說:「《詩經•衛風•淇奧》上說:『像對待骨、角、象牙、玉石一樣,先開料,再糙銼、細刻,然後磨光。』就是您說的這個意思吧?」孔子說:「端木賜呀!現在可以和你討論《詩經》了。因為把已知的事告訴你,你就能舉一反三,推知你所不知的。」


子曰:「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,不可以長處樂。仁者安仁,知者利仁。」(《論語‧里仁》)

【意譯】

孔子說:「不仁德的人不能長久處在貧困之中,也不能長久處在安樂之中。仁德的人實行仁道便心安理得,明智的人(知道仁道的好處),便也想要實行仁道 。」


子曰:「賢哉,回也!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,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。賢哉,回也!」(《論語‧雍也》)

【意譯】

孔子說:「顏回多賢明呀!吃一竹碗飯,喝一瓜瓢水,住在簡陋狹小的巷子裡,別人都受不了那種窮苦,他卻不改變他自有的樂趣。多麼賢明的顏回!」


子曰: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樂之者。」(《論語‧雍也》)

【意譯】

孔子說:「(對於任何事)懂得的人比不上愛好的人,愛好的人比不上以此為樂而不覺疲倦的人。」


子曰:「飯疏食,飲水,曲肱而枕之,樂亦在其中矣。不義而富且貴,於我如浮雲。」(《論語‧述而》)

【意譯】

孔子說:「吃糙米,喝冷水,彎著手臂枕著腦袋,其中也自有樂趣。幹不該做的事從而做官發財,對我來說,好比是天空中浮來浮去的過眼雲朵一般。」


子曰:「知者樂水,仁者樂山。知者動,仁者靜。知者樂;仁者壽。」(《論語‧雍也》)

【意譯】

孔子說:「聰明的人喜愛水,仁德的人喜愛山。聰明的人活躍,仁德的人沉靜。聰明的人快樂,仁德的人長壽。」


孔子曰:「益者三樂,損者三樂。樂節禮樂,樂道人之善,樂多賢友,益矣。樂驕樂,樂佚遊,樂宴樂,損矣。」(《論語‧季氏》)

【意譯】

孔子說:「有益的樂趣有三種,有害的樂趣也有三種。以得到禮樂的調節為快樂,以宣揚別人的好處為快樂,以交了不少賢明人物為快樂,這便得益了。 以驕奢淫逸為快樂,以遊蕩忘返為快樂,以聚眾大吃大喝為快樂,這便受害了。」


梁惠王曰:「晉國,天下莫強焉,叟之所知也。及寡人之身,東敗於齊,長子死焉;西喪地於秦七百里;南辱於楚。寡人恥 之,願比死者壹灑之。如之何則可?」 孟子對曰:「地方百里而可以王。王如施仁政於民,省刑罰,薄稅斂,深耕易耨,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,入以事其父兄,出以事其 長上,可使製梃以達秦楚之堅甲利兵矣。彼奪其民時,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,父母凍餓,兄弟妻子離散。彼陷溺其民,王往而 徵之,夫誰與王敵?故曰:『仁者無敵。』王請勿疑。」(《孟子‧梁惠王上》)

【意譯】

梁惠王(對孟子)說:「魏國的強大,當時天下沒有別的國家能夠趕得上,這一點,您是很清楚的。但到了我這個時候,東邊和齊國打一仗,殺得我大敗,連我的大兒子都犧牲了;西邊又敗給秦國,喪失河西之地七百裏;南邊又被楚國搶去了八個城池。我實在認為這是奇恥大辱,希望能夠替我國所有的戰死者報仇雪恨,您說要怎樣辦才好?」孟子答道:「縱橫百裏的小國,行仁政就可以使天下歸服,(何況魏國是個大國呢?)您假若向百姓實行仁政,減免刑罰,減輕賦稅,叫百姓能夠深耕細作,早除雜草,還使年輕人在閑暇時講求孝順父母、尊敬兄長、為人盡心竭力、待人忠誠守信的道德,而且履行這些道德,在家裏侍奉父兄,在社會上尊敬長者上級,這樣,就是憑著制造的木棒,也可以抗擊擁有堅實盔甲、銳利刀槍的秦、楚軍隊了。(這是為什麽呢?)那秦國、楚國(無時不在征兵派工)侵占百姓的生產時間,使他們不能夠耕種來養活父母,以致父母受凍挨餓,兄弟妻子東逃西散。秦王、楚王使得他們的百姓陷在痛苦的深淵中,您去討伐他們,那有誰能敵得過您的呢?所以老話說:『仁德的人是無敵於天下的。』您不要懷疑吧!」


孔子適鄭,與弟子相失,孔子獨立郭東門。鄭人或謂子貢曰:「東門有人,其顙似堯,其項類陶,其肩類子產,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。纍纍若喪家之狗。」子貢以實告孔子。孔子欣然笑曰:「形狀,末也。而謂似喪家之狗,然哉!然哉!」(《史記‧孔子世家》)

【意譯】

孔子來到鄭國,卻和弟子彼此失散了;孔子一個人站在外城的東門口。鄭國有人看見了就對子貢說:「東門那裏站有一個人,他的額頭像唐堯,脖子像陶,肩膀像子產,可是從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;一副疲憊倒黴的樣子,真像個失去主人家的狗。」子貢見面把這些話據實告訴孔子,孔子笑著說:「一個人的狀貌如何,那是不重要的;倒是他說我像只失去主人家的狗,那可真是啊!那可真是啊!」


註譯來源:

楊伯峻(2020),《楊伯峻四書全譯》(第一版)。北京:中華書局。


內容重點

  1. 儒家把德行準則交給實踐的主體,而非從天而降的律令,亦非行為產生效益的考量,相類的想法在西方稱之為「德性倫理學」(Virtue ethics),是主流義務論 (Deontological ethics) 與效果論 (Consequentialist ethics) 以外的另類學派,有興趣可以此與孔孟思想互相引證。
  2. 「因為我鍾意」,前提是「我」要是真實的我。


教學建議

討論:你想人好嗎?想自己是一個好人嗎?為什麼?

動畫文字版

為甚麼要做好人?為甚麼要想別人好?啊,好心有好報嘛;啊,社會這才能夠得到最大效益嘛;哦,因為這樣腦部會釋放安多酚,繼而獲得好人基因那些東西嘛;啊,因為是最高律令嘛;啊,因為可以做神仙嘛……孔子孟子勸說他人盡力做好人,不過理由,就交由你自己,怎樣做,做得夠不夠好,所有,都是交由你自己。己己己己己己己己……孟子說人性善,先是要你撫心自問,有,還是沒有,惻隱、羞惡、辭讓、是非之心。有,就繼續聽他說下去囉;沒有,他也沒有辦法。仁,是你真實的愛心,義是要你對得起自己的良心,禮是自己規範自己,智,是運用自己的理性去偽存真。全部東西,都是要你自己安心、自己認同。唯一的要求,就是不要自己欺騙自己,也就是所謂的誠,真誠。

沒有人強逼你,沒有說好回報,沒有法例規定,是你自己,真心的想別人好,想自己做好一個人,沒錯:因‧為‧我‧喜‧歡。自由是甚麼?自由就是做你喜歡做的事,喂,自由呢,恭喜你,當然是快樂啦!翻開《論語》,除了有很多己己己,還有很多樂樂樂樂。

先不要高興得那麼早,靠自己無論甚麼都要先經過自己感受、思量、調和、取捨。又因為每個人性情、才能、處境,每一項都跟他人很不同,於是如何做好人,怎樣做才算適當,沒有標準答案,通通都是靠自己,不能望天打掛,不能圍爐取暖。世界好的時候,做好人,看見別人開心,自己也開心,沒有人會跟你作對;世界不好,險阻重重,你就會像一個傻瓜,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在做甚麼。很艱辛,不過,還是自由,因為,你還是一直在做發自內心想做的事,心安理得,所以,還是快樂。

新亞書院有一首校歌,就是說靠自己做好人的苦與樂,當中幾句歌詞是這樣:「手空空,無一物,路遙遙,無止境。亂離中,流浪裡,餓我體膚勞我精。艱險我奮進,困乏我多情……珍重,珍重。」

從前有一個很窮很窮的小朋友,甚麼都沒有,只有一個媽媽,還有一個鼓,咚咚咚!

那一年聖誕,家裡沒有食物,就只有一個鼓,咚咚咚!

於是小朋友帶著他的鼓,走到市中心,咚咚咚!走過的人說:「小朋友,你是傻嗎?平安夜只有人唱聖詩,又或者用鐘聲,用風琴奏出美妙的聖誕樂曲,哪有人像你這樣用鼓的呢,咚!咚!咚!」但是小朋友只有一個鼓。因此他盡最大的力氣,用他唯一的鼓,在平安夜,一下一下,咚、咚、咚、咚、咚、咚。

雪越下越大,黑夜開始接管大地,沒有人理會他,小朋友的鼓結果沒有為他賺到半分錢。但是小朋友沒有哭,他帶著他的鼓,還有一個很餓的肚子,咚!咚!咚!回家找媽媽。

雪真的很大,就在小朋友差不多回到家的路上,小朋友往下一跌,跌倒,再沒有氣力爬起來。「噢!」小朋友想,「這就是我的結局啦!」

但這個是平安夜嘛,是奇蹟出現的時間。一個天使碰巧在上空飛過,把小朋友救起。

天使對小朋友說:「不怕,窮苦的人,我給你三個願望,願望,也會立刻達成。」小朋友看看天使,又看看這個空蕩蕩,只剩下漫天飄雪的世界,忽然很想很想,真的很想,打一下鼓,打一下鼓,打一下鼓。咚!咚!咚!打完三下鼓,小朋友也都願望成真。「很奇怪的三個願望呢,小朋友。」天使一笑,飛走了。

回到家,沒有火雞,沒有布甸,沒有錢,媽媽從火爐取了一條番薯給小朋友,祝他聖誕快樂。媽媽一半,小朋友一半,溫暖的番薯,甜美的香,小朋友吃得很開心,很感激。於是他再拿起他的鼓,咚!咚!咚!在這一刻,小朋友的鼓聲,填滿世界。媽媽說﹕「我很喜歡你的鼓聲。」